找到相关内容140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文道并焕儒释兼综——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

    者:“自胸膈中陶写出者。”外者:“剽贼沿袭者。”晚明文人反对模拟因袭,但理论各具特色,有尚情,有求真,有唯自我,独抒性灵,但除了性灵论前人语焉不详之外,其它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传统范畴。而望龄的...。“其时湛然、澄密、云悟皆先生引而进之,张皇其教,遂使宗风盛于东浙。”(同上)在馆阁之中,也与同官焦 、袁宗道、黄辉讲性命之学,精研典。(详见《列朝诗集小传 陶祭酒望龄崐》所著《新释楞伽经序》、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4368401.html
  •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

    不法之徒利用其幽微难明之处大行诈骗之卖,形同“一盲引众盲,相牵入火坑”。   其实,正派的宗教信仰,都是教人反自心,推己及人,佛教亦然。天下哪有顿悟得证保证班,即身成佛速成班。佛曰:“心...佛教必须立足人间,才是究竟的发展之道。采佛教是否具有人间性或必须走向人间性,可以分为四个面向来讨论:  (一)从本源来探究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人间,目的是为了二不教利喜”,令众生悟...

    陆 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1869454.html
  •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

    于  虚静。(注11`)又云﹕「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」可知  素朴,外去私欲,心神方可达于清明,而养其真性。为保有  此「真」性,陶公对现实社会所发出的宣言,是决不委屈己  性,其言云﹕  「衣沾... 有酒不肯饮,但顾世间  名。 所以贵我身,岂不在一生。一生复能几,倏如流  电惊。鼎鼎百年,持此欲何成。」  大道久已丧失,乱世之情欲日滋,人人不知适性保真,但  取虚名,殊不知百年之后,虚名又...

    包根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771092.html
  • 无相戒法

    心中,我们只要向自己的本性、本心中反省,就能认识到自性,“识心见性”,就能成佛。这与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思想是一致的,都强调在众生自己的心中认识,成就三身佛。   所以,慧能禅法的心是念念不断、念念无...这是大乘菩萨道精神,发起“上佛道、下化众生”的宏愿,慧能将此摄入无相戒法中。对此慧能解释道:   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不是慧能度。善知识,心中众生,各于自身自性自度。……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,自心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2276978.html
  • 朱熹的儒佛之辨

    只是佛教的入门功夫,名曰“初发心菩萨”,这正是佛教静工夫的最大弱点。而儒者于身心事物上皆做工夫,不像禅僧那样,整日不离“主人翁,惺惺著”。为了同佛教划清界限,朱熹进一步提出了《易传》的“敬以直,义...逻辑的紧张来离相说理,彻悟本性。如,对于“如何是佛”,禅师则答以“麻三斤”、“柏树子”之类,其意在打破学人对事物外相的执着,将目标转向自心。朱熹批评说:   既曰不得无语,又曰不得有语,道也不是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277295.html
  • “独坐大雄山”——寻访百丈寺与怀海大师

    方式来提醒僧众须反省,后来禅宗史上称其为“百丈下堂句”。   我出了祖师殿,远山上的云朵化为灵动的片片轻纱,飘飘渺渺,绕山环林,一任自性,无拘无束。想千余年前,怀海大师,率众僧不执外境,亦不执知解...百丈寺又有“大寺”之称。   因为有这样一段因缘,百丈寺声名大震。深山古刹,规模渐渐扩大,至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,山香火极盛,达到“三寺五庙四十八庵”,可谓梵宇林立,僧众如云。到清代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078740.html
  • 敦煌僧尼与寺院常住财产的关系

    铜铁器之首,大合盘至杂药为家具类,此类中包括了一些实际上不属于家具的小什物,柜子至柽囤子为函柜类;甕至细项瓶子为瓦器类;氍(外毛)以下为氈褥类。至于对材料的取舍,全部物品的名目及数量均严格依据原...完整保存一类物品,故不再列入。   三、敦煌寺院常住什物与僧人的关系   从上文所列敦煌几年寺院的常住什物名目可以看出,除供养具类的物品外,其他几类几乎都是生活用具。这些生活用具当然主要是供寺僧人...

    郝春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4278779.html
  • 张纯一的佛化圣灵论

    而是不论是何许人士,在何时何地,圣灵本来就在世人的心。因此,寻求圣灵的人应向自己的心,而非诉求于心外之物。为了更正面地来描述圣灵真正的本质,张纯一引用了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来描写圣灵,就是把圣灵...1904年,张纯一往武昌圣公会主办的文华学院教授国文,往礼拜堂的次数较前多了,开始发觉新约圣经实藏有真道,与中国儒、佛、道之书有同等地位。虽然基督教与各教都是反映同一真道,所谓殊途同归,但张氏慢慢...

    赖品超 苏远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685468.html
  • 《马祖语录》释义

    上不滞”,就是达道,这样的人就是达道人、修道人。一切的有为、造作都是“起时唯法起,灭时唯法灭”,都是妄想。   四是。即心就是当下的心,是向当下的自心,而不是相反。否则,“向外驰,转疏转远”...亦非不修。如果执著于修或不修,都是两边,而非中道。   云:“作何见解,即得达道?”云:“自性本来具足,但于善恶事上不滞,唤作修道人。取善舍恶,观空人定,即属造作。更若向外驰,转疏转远。但尽三界心...

    刘泽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2486235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

    湛黑暗深坑,实可怖畏。”这时不可停止,再向前看,看得多,因缘时至,[口@力]的一声,无始无明窠臼就会打破。无明一破,豁然贯通,彻天彻地的,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。古人云:“佛性从。”千万无从外。  ...谁?”就先明白念佛的念,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。假如不起念,是见闻觉知,非是佛性。识取自己本来面目,本来不起念,如如不动,念佛与本来佛性了不相干。二六时中,向身识取本来佛性,不要向外。识来识去因缘时至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4.html